大学资源辐射基础教育 服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11月18日下午,我院易彬教授在汨罗市第二中学举行了“用脚步丈量土地——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说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校长张小广主持,二中师生200余人参加。

该讲座为我院中文系“‘世变与新义’青年学者人文科学研究系列工作坊”第一期的系列活动之一。20余位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青年学者,围绕本期工作坊主题“革命与文学的复义:往复1930年代”,进行了论文的宣读、评议与研讨。与此同时,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仁政教授、我院王攸欣教授和易彬教授,分别在汨罗市第一中学、屈原一中和汨罗市第二中学举办讲座。


易彬教授谈到,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因为西南联大的故事是一个历史话题,一个教育话题,也是一个与广大学子密切相关的青春话题。作为西南联大这所著名大学的初始阶段,长沙临时大学从多个方面来说,是一个值得重新梳理和讲述的话题。讲座的主体部分围绕六个问题展开,分别是:战争期间为什么还要坚持办学?办学地点为何选择长沙?如何来到长沙?在长沙如何办学?为什么要离开长沙?给长沙留下了什么遗产?

1937年8月,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正式开学。1938年2月,因战局势持续恶化,学校不得不西迁昆明,即彪炳史册的西南联合大学。易彬教授重点讲述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简史、师生“南渡”长沙之后的各种反应与心态,包括闻一多、曾昭抡、穆旦等人在内的300余名师生和人员、徒步1600公里、历经68天抵达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经历以及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留下的精神、文化和文学的遗产。

对于历史如何进入当下、当下如何激活历史这一命题,易彬教授指出了历史文献、相关人物、遗迹等载体的重要性,运用田野调查、口述历史、非虚构写作等方法,可勾连起历史与当下,重构精神线索,传承历史文化,不断获取前行的力量。当年的师生用脚步在中国的土地上迁徙,今日用脚步去丈量,也能更深入、直观地感受、发现历史的意义。因此,关于长沙临大的故事,也是关于现代中国的故事,也是关于文化、关于未来的故事。

汨罗二中师生对讲座反应热烈,为前辈学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依然葆有对知识的热情、坚守作为学生的本分而深深感动。不少同学表示,虽然在高中历史课本和课外读物中初步接触学习过西南联大的相关史实,但易老师的讲座还是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感受到了一种新鲜的打开历史、走进历史的方式。

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易彬教授结合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深入浅出地为高中学子讲述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使得高中学子在获得知识、拓展视野的同时,更加珍惜当下的教育环境,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这样的讲座,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一次积极而成功的尝试,是大学资源辐射基础教育的有效实践。

撰稿:姜瑀

初审:易彬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2-11-21 10:42

编辑: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

Baidu
sogou